2020-12-02
細微動作、情緒起伏,都由神經網路以及傳遞訊息的化學分子交錯作用而產生。早期心理學家解析人類大腦意識活動,必須對照研究對象的夢境和生活史。然而,大多數人一起床,夢境就忘掉八成,若還要把夢境和童年記憶連繫起來,就更難了。如今神經科學家可使用螢光蛋白與基因工程等工具,給予果蠅等模式生物特定刺激,接著用螢光定位腦中參與活動的生化分子,藉此了解刺激前後分子如何重新分佈,推測它們在腦部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2020-12-02
細微動作、情緒起伏,都由神經網路以及傳遞訊息的化學分子交錯作用而產生。早期心理學家解析人類大腦意識活動,必須對照研究對象的夢境和生活史。然而,大多數人一起床,夢境就忘掉八成,若還要把夢境和童年記憶連繫起來,就更難了。如今神經科學家可使用螢光蛋白與基因工程等工具,給予果蠅等模式生物特定刺激,接著用螢光定位腦中參與活動的生化分子,藉此了解刺激前後分子如何重新分佈,推測它們在腦部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2020-12-02
2019年5 月27 日,在大屯火山群觀測研究成果記者會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林正洪研究員與研究團隊證實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為活火山。由於事關大臺北地區民眾安全,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科學上如何判斷火山「是死是活」?死火山顧名思義不再活動,即使曾經活動,也是一、兩百萬年或更久以前;相對地,有些活火山幾乎隨時在噴煙,甚至偶爾還有岩漿跑上來。但林正洪表示,科學不能只用描述,還要用兩個方式來判定:一是研究火山一萬年內是否曾經噴發,二是看看是否有岩漿庫,如果兩者都符合,就可以確認這座火山屬於活火山。
2020-09-28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從山地陸稻的基因研究,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 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
2020-09-03
回顧醫學史,新冠肺炎不是人類第一場瘟疫大戰,人們也不斷尋找各種抗疫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研究員梳理歷史切片中人類面對瘟疫的變與不變,提供當前的我們歷史縱深的省思。
2020-07-30
新冠肺炎(COVID-19)自去(2019)年底爆發,截至今(2020)年7 月中,全球已有 1300 萬人感染,超過56 萬5000 人死亡。因專家預測新冠肺炎即將流感化,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胡哲銘去年曾針對引起MERS(中東呼吸道症候群)的冠狀病毒,以奈米粒子製成「奈米疫苗」。他把過去經驗應用於當前危機,期待能加快研究腳步,催生新冠肺炎疫苗。
2019-12-20
「我們都失去了在內地時所擁有的旺盛靈魂⋯⋯像被移植的日本杉,正在一點一點地枯萎。無意間,我們都成了南洋呆的犧牲品。」二戰時期日本隨軍記者兼作家林芙美子在著作《浮雲》中如此寫道。她描寫的是當時進駐熱帶地區的日人常會出現種種身心不適狀況,包括疲勞倦怠、精神渙散、反應遲鈍、食慾不振、鬱鬱寡歡等,當時稱這些人罹患了「熱帶神經衰弱」(tropical neurasthenia)。
2019-10-29
鐵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對於孕婦與孩童更為重要。鐵不但可幫助血紅素輸送氧氣,也能協助身體中的酵素發揮功能。一旦缺鐵,人體供氧量就會不足,甚至導致缺鐵性貧血,現今全世界已有超過十億人受缺鐵之苦。然而,人體不容易吸收鐵,如何調控飲食以補充足量的鐵,成為人們重要的課題。
2019-01-08
癌細胞不正常增生是癌症發展的重要特性,所謂知敵方能克敵,了解癌細胞得以不斷增生且維持不朽(immortalization)的機制,便有機會從根本上治療癌症。從基礎研究出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律佑助研究員的團隊著眼於臺灣醫學界向來陌生的染色體端粒(telomere),一步步揭開了端粒與老化、退化性疾病以至癌症的關係,2017 年11 月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的研究更指引了一條對抗兒童腦瘤、軟組織瘤及骨癌等癌症的明路。
2019-01-08
每到年底,出外打拚的遊子就開始籌備春節返鄉計畫,訂車票、聯絡親友碰面時間,這樣的情景在臺灣或是華人社會,必定不陌生。那麼,在亞洲其他國家,「離巢」的孩子與故鄉父母聯繫的情形又是如何?
2019-01-08
四萬年前,人類還在歐亞大陸上四處探索時,天空中某處有個小恆星誕生了。這個新生的恆星「吞食」身旁稠密的氣體與塵埃、逐漸成長,並且拋出身旁的一些物質、在兩側分別形成一道旋轉的噴流,以便持續吞食物質。這是恆星形成最初期的面貌,是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景輝團隊的突破性觀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