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中央研究院與鄰近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走著走著瞬間被大自然環繞,只見臺灣藍鵲在樹林間飛翔、紅冠水雞在生態池築巢。蜿蜒而下的四分溪中,臺灣馬口魚、粗首馬口鱲、高體鰟鮍等原生魚種悠游其中。 然而,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之外,尚有許多生物正待發掘與研究,甚至瀕臨絕種亟需種原保育。為此,院內特別設置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典藏上萬件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國...
研之有物 More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 311 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
你對中央研究院的印象是什麼?這裡可不是戒備森嚴的地方喔!實際走入中研院會發現,多間研究所設有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正以實體或線上展覽,展出無數珍貴文物,當中富含研究人員歷年的研究成果,背後隱藏許多展示設計巧思、精彩動人的故事 !研之有物邀你穿越古今,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吧!
早在 1980 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經過 40 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與林哲宏...
我們怎麼「看到」顏色,「察覺」東西在動?大腦如何產生視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奇鴻,他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過去長期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做研究,2018 年回到中研院貢獻自己所學。李奇鴻的實驗室主要是以果蠅視覺系統為模型,研究神經元如何在發育過程形成複雜的...
現代驗屍靠法醫,古代則是仰賴官員和仵作、穩婆的「合作」。但是你知道古人驗屍不是在小房間驗、仵作不用考證照、官員也要親自下海,照書核對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謝歆哲,透過她的研究可以發現,清代驗屍知識所扮演的角色不完全等同當代法醫學,屍體檢驗學專書《洗冤錄》更是影響死因判定和罪刑輕重的重要知識依據!
-
【院新聞稿】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首推藏品數位漫遊 無縫探索全球73機構精選典藏
-
【院新聞稿】再揭黑洞之謎!中研院參與EHT國際合作計畫 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影像
-
【院新聞稿】本院丁邦容院士、馬中珮兼任研究員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殊榮
-
【院新聞稿】顛覆過去發現!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登上《Nature》期刊
-
【院新聞稿】挺臺灣生技生醫新創、深化鏈結國際!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
-
【院新聞稿】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駐點中研院 推生醫發展、精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