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本院余英時院士(1930-2021)今(2021)年8月1日晨間於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余英時院士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學術研究之外,他亦為具社會關懷、維護自由民主價值之公眾知識份子。2014年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殊榮後,為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領域,委託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置「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2021-08-05
本院余英時院士(1930-2021)今(2021)年8月1日晨間於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余英時院士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學術研究之外,他亦為具社會關懷、維護自由民主價值之公眾知識份子。2014年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殊榮後,為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領域,委託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置「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2021-08-03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員致力探討真菌與線蟲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次以「食蟲真菌與模式線蟲C. elegans之間的交互作用: 從分子機制到共同演化」為主題,榮獲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另外,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賴品光助研究員則以「多解析度影像報導系統於探索癌胞外體的生體分佈」及「多重冷光報導系統於探測活體內雙股DNA修復動態」等研究主題獲頒「青年醫藥科技獎」。
2021-07-09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素幸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榮獲美國植物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ASPB)頒授海外終身通信會員獎(Enid MacRobbie Corresponding Membership),以肯定其於植物學界長期的傑出研究成果與貢獻。吳素幸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光調控植物基因表現,尤其專注於蛋白質轉譯與生物時鐘運作相關分子機制研究。海外終身通信會員獎由美國植物生物學會頒予,表彰在植物科學研究上具有傑出成就的外國科學家。得獎人係由該學會提名、並由全體會員通訊投票選出。吳特聘研究員是今年二位得獎人之一。
2021-06-30
本院陳守信院士於今(2021)年6月26日於美國辭世,享壽86歲。陳守信院士為中子、X光及雷射散射研究及複雜流體和軟物質科學之權威。其於1964年取得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博士學位,師承諾貝爾獎得主B. N. Brockhouse。後於1968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核子工程系任教,並於2009年成為榮譽教授。
2021-05-04
本院馬佐平院士於今(2021)年4月6日於美國辭世,享壽75歲。馬佐平院士為半導體物理及科技領域先驅,亦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及電子業貢獻良多。馬院士於1974年取得耶魯大學博士後,進入IBM從事研究工作,1977年起於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兩度出任電機工程系主任,對推動研究及人才培養不遺餘力。
2021-03-24
本院廖國男院士於今(2021)年3月20日於美國辭世,享壽77歲。廖院士為國際知名大氣科學及地球物理學領域之先驅及泰斗。其於1970年取得紐約大學博士學位後,於1975年至猶他州立大學任教,後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任教,擔任大氣輻射暨遙測研究所主任及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任,並於2006年創建該校區域地球科學暨工程中心,培育優秀人才不遺餘力。
2021-02-01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特殊/傑出人才獎」係在獎勵教育、文化、研究及發明等領域有傑出或特殊表現之人才,每年選拔一次。 2020 - 2021 年之「特殊/傑出人才獎」由本院統計科學研究所黃彥棕研究員榮獲。黃彥棕研究員致力於統計方法學研究及生物醫學研究的應用,亦積極參與臨床醫學研究,運用其統計及因果推論專長協助臨床專家分析資料,以得到客觀的因果詮釋。
2021-01-14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袁小琀特聘研究員榮獲「生物及醫農科學類」、資訊科學研究所廖弘源特聘研究員則榮獲「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獎項。教育部學術獎頒贈對象為於國內積極從事學術研究,有重要貢獻或傑出成就並獲得學術界肯定者,每年舉辦一次。第64屆頒獎典禮將於110年3月22日舉行。
2020-12-18
本院參與第30屆王民寧獎成果豐碩,「學術研究成果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與國家社會傑出貢獻獎 – 基礎醫學類」由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周玉山特聘研究員榮獲;「國內醫藥相關研究學術暨研究機構優秀論文獎 – 博士班研究生」部分,則由就讀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分子細胞生物學學程的芭雅希博士生、以及參與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特聘研究員團隊,來自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的邱莉婷博士生獲獎。
2020-11-10
本院劉炯朗院士於今(2020)年11月7日於臺北辭世,享壽86歲。劉炯朗院士為電腦科學領域先驅,亦為臺灣科技業發展及人才教育的重要推手。劉院士於1962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分別在該校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任教共三十餘年。任教期間積極投入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離散數學等研究,並撰寫相關教科書,對世界電腦科學領域影響深遠,桃李滿門。劉院士於1998年回臺接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至2002年卸任。任職期間深受師生愛戴,不但籌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使該校與交通大學、中央大學、陽明大學能共享學術資源;更為推動校園建設,積極向企業募款,籌建台積館及成立科技管理學院,讓該校學術聲譽及能見度大幅提升。劉院士在學術及教育領域皆享有極高評價,曾獲IEEE及ACM雙會士及雙教育獎殊榮,並於2011年榮獲有EDA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卡夫曼獎」。於2000年獲選為本院第23屆院士。